兰亭书阁 > 其他小说 > 大秦:父皇,我只想咸鱼一生 > 第369章 秦国历代君主3
秦竫公
春秋时期秦文公之子
秦靖公(出生日不详―公元前718年),又称秦静公,《史记·秦本纪》作秦竫公,族谱载其名静。春秋时期秦国太子。秦文公之子,未继位便去世。
秦靖公,嬴姓,名静,又称秦静公、秦竫公,是秦文公的儿子。
《史记·卷五·秦本纪》作秦竫公,春秋时期秦国太子。秦文公之子,未继位便去世。
公元前718年,太子秦静公去世,其子被立为太子,继文公之位,是为宁公。
秦宪公(公元前724年—公元前704年),《史记·秦本纪》作秦宁公,嬴姓,赵氏,秦文公之孙,秦静公(一作秦竫公)之子,春秋时期秦国国君,公元前715年—公元前704年在位。
秦宪公因其父秦静公早逝,故被其祖父秦文公立为继承人。公元前716年,秦文公去世,秦宪公继位,居于西新邑,后迁居平阳。公元前713年,派兵夺取亳戎(西戎一支)的荡社(一作汤杜)。公元前708年,俘虏芮国国君芮伯万。
公元前704年,派兵消灭西戎小国荡氏。同年,秦宪公去世,终年二十一岁,葬于西山大麓(今陕西省宝鸡市北陵园)。
秦宪公(《史记·秦本纪》作秦宁公),嬴姓,赵氏,名已失佚,是秦文公之孙,秦静公(一作秦竫公)之子。秦文公四十八年(公元前718年),秦静公去世,秦文公立孙子秦宪公为继承人。
秦文公五十年(公元前716年),秦文公去世,秦宪公继位 ,居于西新邑。
秦宪公二年(公元前714年),秦宪公从西新邑迁居平阳(今陕西省陈仓区)。同年,秦宪公派兵攻打亳戎(西戎一支)的荡社(一作汤杜 ,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,一说在今陕西省三原县、兴平市一带)。
秦宪公三年(公元前713年),秦军与亳戎交战,亳戎首领亳王战败逃往西戎,于是秦军消灭荡社。
秦宪公七年(公元前709年),芮国国君芮伯万的母亲芮姜厌恶芮伯万的宠姬太多,于是将芮伯万赶出芮国。芮伯万便到魏城(今山西省芮城县北)居住。
秦宪公八年(公元前708年)秋天,秦宪公趁芮伯万在外之际,派兵攻打芮国,秦军由于轻视芮军而战败。同年冬天,周桓王派兵联合秦国军队一起包围魏城,俘虏芮伯万。
秦宪公十二年(公元前704年),秦宪公派兵攻打西戎小国荡氏,不久秦军夺取荡氏。同年,秦宪公去世,终年二十一岁,葬于西山大麓(今陕西省宝鸡市北陵园)。
秦宪公有三个儿子:长子秦武公和次子秦德公是鲁姬子所生,少子秦出子是王姬所生。秦宪公死后,大庶长弗忌、威垒和三父废黜太子秦武公,改立秦出子继位。
历史对秦武公的评价是:“烈烈文公、静公、宪公不坠于上,昭合皇天,以虩事蛮方。”
秦武公(出生日期不详 - 公元前678年),嬴姓,赵氏,名不详,秦国平阳(今陕西省宝鸡市)人,秦宪公(一作秦宁公)长子,母为鲁姬子,秦出子和秦德公的哥哥,春秋时期秦国第5任国君(前697年 - 前678年)。
秦武公初立太子。秦宪公死后,弗忌等三庶长另立秦出子为秦国国君。后秦出子被弗忌等杀,他才得以即位。诛弗忌等三族,集大权于王室。秦武公在位时,先后征服、并吞了绵诸、邶戎、冀戎、义渠戎、翟和貘等戎族,初设县制以管理所得之地,次年使秦国势力达到关中渭水流域。秦武公死后葬于平阳,首开活人殉葬制度之风,陪葬的人多达六十六人。传位于同母弟秦德公。
秦武公是秦宪公(秦宁公)的长子,母为鲁姬子,后被立为太子。秦武公的父亲秦宪公生有三子:长子即秦武公;次子秦德公,秦武公同母鲁姬子;三子秦出子。
公元前704年(秦宪公十二年),秦宪公去世,大庶长弗忌、威垒和三父废掉太子秦武公,拥立秦出子为国君。公元前698年(秦出子六年),三父等人共同合谋派人暗杀秦出子,又拥立秦武公为国君。
公元前678年(秦武公二十年),秦武公去世,葬在雍邑的平阳。秦武公开了用活人殉葬的先例,他死后用了六十六个活人陪葬。秦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白,在秦武公死后未能继位,受封于平阳,秦武公的弟弟秦德公继位。
公元前697年(秦武公元年),秦武公率军讨伐彭戏氏,直到华山脚下。
公元前695年(秦武公三年),秦武公以三父等人暗杀秦出子为由,将三父等人诛杀,并夷灭他们的三族。
公元前688年(秦武公十年),秦武公攻打邽、冀两地的戎族,开始把这两地作为秦国的县。
公元前687年(秦武公十一年),秦武公将杜、郑两地设置为县;同年灭亡小虢国。
秦武公有一子名叫白,秦武公死后未能继位,受封平阳。

秦德公
秦国第六位国君
秦德公(公元前710年-公元前676年),秦宪公之子,其母名叫鲁姬子,秦武公之弟,秦出子之兄。中国春秋时期秦国国君,公元前677年—公元前676年在位。
公元前678年,秦武公去世,其子公子白受封于平阳(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),未能继位,其弟秦德公继位。
秦德公有三个儿子,长子秦宣公、次子秦成公、少子秦穆公。公元前676年,秦德公去世,葬于阳,长子秦宣公继位。
秦德公,嬴姓。是秦宪公之子,其母名叫鲁姬子。秦宪公共有三子,与鲁姬子生下长子秦武公、次子秦德公嬴嘉,与其他姬妾生下少子秦出子。
秦宪公十二年(公元前704年),秦宪公去世,大庶长弗忌、威垒和三父废掉太子秦武公,拥立秦出子为君。
秦出子六年(公元前698年),三父等人共同合谋派人暗杀秦出子,再次拥立秦武公为君。
秦武公二十年(公元前678年),秦武公去世。秦武公死后,群臣未立秦武公之子公子白为君,而是拥立秦德公为君。秦德公继位后,将公子白封在平阳。
秦德公元年(公元前677年),秦德公开始住在雍城大郑宫,并用牛羊猪各三百头在鄜畤祭祀天帝,命人占卜是否适宜居住在雍城。占卜的结果显示吉利,居住在雍城之后,秦德公的子孙可以东到黄河饮马。同年,梁国国君、芮国国君来朝贡。
秦德公二年(公元前676年),秦德公下令在秦国历法中设立伏日,并下令修建在伏日祭祀的伏祠。据说农历六月三伏天的说法就起自秦德公时期的秦国。伏就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,产生伏天的说法以后,人们一听说入伏,就会想到盛夏来临。伏天盛暑天热,容易致病,人们要想办法避暑、少动,自我保养的意识提高许多。在此之前,秦国没有伏天的说法,周朝和其他诸侯国也不存在;在此之后,人们特别重视伏天的来临,汉朝初期,朝廷甚至明确要求各地根据本地的自然气候条件选择伏日,不必求同。我们常说“冷在三九、热在三伏”,但是没有几个人知道是秦德公开始规定入伏。
当然,既然入伏,总得想想避暑热的办法。当时的人认为热毒恶气会产生蛊,需要用狗血禳除。于是秦德公命令把狗杀死肢解,将狗的肢体悬挂在城邑的四门,用来驱厉鬼、避邪气。 同年,秦德公去世,终年三十四岁。秦德公嬴嘉共有三子,都相继成为国君,长子秦宣公嬴恬,中子秦成公嬴载,少子秦穆公嬴任好。
秦人祭祀的规模也越来越大,开始用牛、羊、猪各三百头在今陕西境内的眉县祭祀天地。秦德公命人占卜迁都雍城是否吉利,结果是后代子孙可以以此地为依托向东发展,直至饮马黄河。秦国迁都以后,大臣梁伯、芮伯迫于压力而前来朝见秦君。这一年,秦国开始确定有三伏的节气,用在城门杀狗的方法来祛除热毒邪气。
秦国的各项制度在秦武公赵说、秦德公在位时期大体有了雏形,其国力也开始迅猛发展。这为秦穆公时期秦国的兴盛并进而与中原各国争霸奠定坚实基础。 由于秦国在关中的力量越来越强劲,早就不指望周天子照应的本地小诸侯——梁伯和芮伯前来朝见秦德公,算是把自己国家的安危置于秦国的保护之下。芮伯就是秦宪公时让秦国碰钉子的芮国的国君,可能已是芮伯万的子孙。
芮国是姬姓国,始封君是周宣王的着名卿士姬良夫,因封于芮而以芮良夫着称。梁国位于现在陕西省韩城市芝川、龙亭两镇地域内,和芮国毗邻,也是嬴姓诸侯国,据说始封君是秦仲的小儿子康,和秦国有血缘关系。关于梁国始封君的这个说法值得探讨,秦仲长子秦庄公不过就是西垂大夫,还不是诸侯,秦仲的小儿子为什么反而会被封为伯爵成为诸侯呢?比较合理一些的解释应该是梁国国君是秦嬴之族,但未必真的是秦仲的儿子,其始封可能与秦襄公建立秦国的时间相差不远。
秦出子
秦国第四位国君
秦出子(公元前708年―公元前698年),嬴姓,名曼,秦宪公(《史记》中称秦宁公)的幼子,春秋时期秦国国君,公元前703年―公元前698年在位。
秦出子(公元前708年―公元前698年),嬴姓,名曼,秦宪公(《史记》中称秦宁公)的幼子,五岁即任秦国国君,在位六年(公元前703年―公元前698年)。
公元前698年,大庶长三父等串通贼人谋杀秦君出子,葬于西山墓区(今宝鸡市北陵原),复立秦武公[2] 。秦武公是秦出子的大哥,秦武公讨三父等杀秦出子之罪,夷(灭)其(三父)全族。
秦宣公
秦国第七位国君
秦宣公(出生日不详—公元前664年),嬴姓,秦德公长子,秦成公和秦穆公的长兄,春秋时期秦国国君,公元前675年—公元前664年在位,葬于平阳墓区(陕西省宝鸡县东阳平镇)。有子九人,未立,传位于其弟秦成公。

秦宣公元年(公元前675年),碰上了周王朝的宫廷政变。卫国、南燕国攻打周王室,把周惠王赶出了朝廷,拥立王子颓为王。秦宣公三年(公元前673年),郑伯、虢叔又杀死了王子颓,送惠王返回朝中。
王子颓篡位后,秦宣公的近臣也曾力劝秦宣公以勤王的名义出兵,但秦宣公认为,一是周惠王以大王之尊强抢臣子的土地是为不义。二是王子颓自己也是周庄王的庶子,是周王室血脉,这件事本是周王室自己的家事,外人不宜插手。三是秦国当时实力不济,纵然强力支撑,扶惠王重新登基,取得天子信任,予以封赏,以自己国家的实力,不久也必然会被人赶下台去。与其自取其辱不如坐观时事,以静制动也许可以占得先机。于是不予应允。
从当时的形势上来看,秦宣公的选择是对的,就是因为他的选择,秦国才获得了几年和平发展的机会。当他们都在那里折腾的时候,秦宣公却继承了秦德公的和平发展韬光养晦的国家发展战略,在那里按兵不动。于是秦国又有了四年的和平。
但天不遂人愿,好景不长,秦国的发展和另一个高速发展的诸侯国发生了撞车。这个诸侯国就是晋国。晋献公自恃实力强大数次入侵秦国,秦国国人忍无可忍。大臣多次劝谏秦宣公发令抵抗晋国。秦宣公见时机已到,于秦宣公四年(公元前672年)秦宣公修筑密畤、祭祀青帝后,终于向晋国开战。
这或许是第一次秦国和晋国发生的战争。以前秦国都是和西戎打仗的。常年和西戎打仗的秦国练就了一支彪悍的部队。这支部队的实力当时似乎还及不上晋国。但它无疑是一支充满野性的虎狼之师。虽然实力悬殊,秦国还是把晋国打败了。自此后秦与晋的战争变成了家常便饭。
秦宣公十二年(公元前664年),秦宣公去世。他生了九个儿子,没有一个继位,立了弟弟秦成公嬴载,秦成公在位四年就驾崩了。这个人基本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,从简。
秦成公在位四年去世。他有七个儿子,没有一个继位,立了弟弟嬴任好,即秦穆公。
《史记·卷五·秦本纪第五》:
德公生三十三岁而立,立二年卒。生子三人:长子宣公,中子成公,少子穆公。长子宣公立。
宣公元年,卫、燕伐周,出惠王,立王子穨。三年,郑伯、虢叔杀子穨而入惠王。四年,作密畤。与晋战河阳,胜之。十二年,宣公卒。生子九人,莫立,立其弟成公。
秦成公
秦国第八位国君
秦成公(出生日期不详―公元前660年),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,公元前663年―公元前660年在位,是秦德公的次子。秦成公死后其弟嬴任好继位,是为秦穆公。
秦成公嬴载是秦宣公的弟弟,秦穆公的哥哥。秦宣公去世后,由其接任国君。
据《史记秦本纪》记载,成公元年,梁、芮两国国君来朝见;
秦成公有子七人,皆未立,他去世后,由其弟嬴任好继位(即秦穆公)。
秦穆公(公元前621年),嬴姓,赵氏,名任好,春秋时期政治家,秦国第九位国君(前659年-前621年在位)。秦德公之子,秦宣公、秦成公之弟。
秦穆公于秦成公四年(前660年)继位。之后从楚国人手中赎得百里奚,将国家政事交给百里奚,并在其建议下迎蹇叔为上大夫,还暗中重用自晋国逃到秦国的丕豹。秦穆公十三年(前648年),为救济晋国旱灾,兴起“泛舟之役”。两年后,秦国发生饥荒,秦穆公向晋国借粮,不料晋惠公以怨报德,不仅不给秦国供粮,还发兵攻秦,引发韩原之战。秦穆公在此次战役中生擒晋惠公,而后送其回晋国,与晋国相盟,之后还扶持流亡在外多年的晋公子重耳(晋文公)归国继位。秦穆公三十年(前630年),与晋文公出兵围攻郑国,经烛之武劝说而与郑国结盟。三年后,又派兵袭击郑国,未果,反遭晋襄公出兵袭击,大败于崤之战。自此开始与晋国相争。而后又经彭衙之战的惨败,为报屡败之仇,采用内史廖的建议,西取由余。秦穆公三十六年(前624年),发动王官之战,大败晋军。次年,又用由余之计,生擒戎王。秦穆公三十九年(前621年),秦穆公去世,安葬于雍城,谥号穆公(一作缪公)。
秦穆公在位期间,审时度势,在内政方面善于任用人才,加强国内的发展。对外采取以和为主的方针,与晋国保持相对友好,同时向西发展,使十二个戎国服于秦国,拓地千里,得以称霸西戎,并被周襄王赐予金鼓,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之一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上一章|返回目录|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