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亭书阁 > 穿越小说 > 逆势屠龙 > 第685章
朱慈烺再苦笑:“回父皇,恐怕也不行。”

“为什么?”崇祯帝有点恼了,瞪着儿子,像是在问,你是太子,难道你也想要赚朕的银子吗?

“第一,六两一石的价钱看起来有点高,但京惠商行是赊账供给,为了筹措买粮的银子,京惠商行只能向同行拆借,但拆借银子是要利息的,加上沿途的运输,京惠商行买粮的成本,将近五两;第二,也是最重要的是,臣只所以强压着京惠商行,令他赊账向河南巡抚衙门提供粮米,为的不止是解救河南的灾民,也是为了竖立一个榜样,千金买骨,令商人们以后敢借钱、肯借钱给朝廷。”朱慈烺回。

“嗯?”崇祯帝又皱眉,有点不明白。

“父皇,据儿臣进京前得到的消息,因为京惠商行大规模的向河南提供粮米,已经在中原粮商里掀起一些涟漪,虽然大部分的粮商还是不愿意和朝廷打交道,但却也有一些小粮商,开始接触河南巡抚衙门,想着也照京惠商行的例子和价钱,少量的向河南借赊粮米。他们为什么会转变?原因也简单,他们觉得京惠商行敢这么干,一定是得到了朝廷的承诺,最后一定能拿到银子,他们想要从中分一杯羹,因为数量少,就算朝廷最后反悔,他们的损失也不大。”

崇祯帝本就是一个聪慧的人,不等太子说完,他就明白太子的意思了。

“粮商们都做了两手准备,如果朝廷按照承诺,兑现了京惠商行和其他小粮商的欠条,他们必然会加大向河南运粮的力度,其他商人听闻了,也会加入他们的行列,河南的粮米困境会大大缓解,朝廷的压力也就会减少很多。但如果朝廷反悔,或者是折价,不但是损了他们的积极心,更是损了朝廷的声誉,连河南巡抚衙门亲自写的欠条都不算数,他们还能相信什么呢?以后不管朝廷说什么,做什么,他们都不会再相信了。”

听到此,崇祯帝脸色一变。

“相反,如果朝廷此次能够信守承诺。不管六两还是五两,都真金白银的兑现,不止是给了商人们鼓励,更是向天下人昭示:我大明朝廷说一不二,是一个守信用的债主,朝廷暂时有困难,不管向商人借钱还是借粮,朝廷都会连本带息的归还!”

“只要这个典范能够竖立起来,并且长期坚持,不止是河南,整个北方,甚至是全天下的商人都会愿意借钱给朝廷。各地再出现大旱大涝的灾情,朝廷就可以向商人借粮,压力就会减轻不少。朝廷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?就是国库空虚,没有银子,只要有银子了,渡过了这几年的灾荒,平了流贼,养精蓄锐,厉兵秣马,收复辽东,扫平建虏,都是弹指间的事情!所以儿臣以为,河南巡抚衙门的欠条,绝不能打折,要一厘不少的全部兑现,以昭朝廷的公信!”朱慈烺声音不高,但却很清朗,每一个字都清清楚楚地送入崇祯帝的耳朵里。

崇祯帝不踱步了,站在那里久久不动,眉头深锁。

儿子所说的道理,崇祯帝并非不明白,也知道因为大明中前期的时候,滥发“大明宝钞”,也就是官方版的银票。朝廷不停的印刷大明宝钞,但却不兑现,最终导致朝廷信誉大失,大明宝钞变成擦屁股的张张废纸,商人们再不愿意和朝廷打交道。加上大明的祖制就是打压商人的地位,贱商轻商,因此在大明的灾荒年中,很少出现商人的身影,偶尔出现,也是奸商的模样。

但问题是,朝廷太缺银子了,如果按照河南巡抚衙门的欠条,全部给付,以八十万石粮米计算,最少需要四百万两银子。差不多晋商抄家的一半就没了,崇祯帝心疼啊,四百万两银子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,就这么交给商人,他有点不甘心,如果以一石三两或者是四两计价,差不多能省下一半的银子,所以他才会想要砍价。

不过听完太子一席话,他又动摇了。

风宜长物放眼量。

是啊,比起银子,朝廷的信誉更重要。

这笔银子看来是不能省了。

朱慈烺跪在地上不动。

作为一个穿越者,朱慈烺对大明贱商轻商的弊病,比任何人都清楚。

国库空虚,朝廷没有银子,偏偏内外战事不断的情况,满清中后期也遇到了,但因为有胡雪岩等一大批红顶商人,不予余力的支持,最终帮助满清朝廷渡过了财政难关。而红顶商人只所以敢全力支持,甚至是不计成本,就是因为他们知道满清朝廷不会失信于他们。虽然暂时欠他们银子,但终究会还上的,而这其中巨大的利润,是一般商业活动很难有的,所以清中后期的商人,都热衷于和朝廷合作,胡雪岩也因此一举成为富甲天下的商人,还得了三品顶戴。

对统治者来说,胡雪岩这样的商人越多越好,等于是在国库之外,又多了第二国库。

如果大明也能有这样的第二国库,国事必不至于到现在。

这也是朱慈烺穿越以来,一直在谋划的一件大事,大明朝的财政危机,一时半会是不可能缓解的,即便抄没晋商得了一千一百万两现银,加上房产地契,最终会有两千万两银子,但就大明朝庞大的军事和赈灾开销来说,这笔银子只能坚持一到两年,长期来说,改革大明税法,提高商业税,才是唯一的解决之道。但路漫漫其修远兮,改革大明财税体制非一日之功,在这之前,大明朝若想要摆脱无钱可用的财政困窘,只能依靠商人。

而河南赈灾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。

“再者,儿臣是京惠商行的半个老板,朝廷多付的银子,终究还是可以再回来的。”

朱慈烺小声补充。

崇祯帝轻轻叹口气,虽然没有直接说同意,但却也是默认了。回到案后坐下,冷冷问:“你将东宫典玺田守信留在山西是什么意思啊?”

“原本儿臣只是想让田守信在山西收一些粮食,送到河南去,不过张家口的事情爆发后,儿臣立刻想到,除了张家口,晋商在山西老家的地契和藏银肯定也有不少,山西官吏说不定会有纵放,于是就派人快马去通知他,令他盯紧张家口晋商的一些产业。算时间,他现在应该收到我的消息了。”朱慈烺小心回禀。

“你倒是想的周到。”崇祯帝冷冷。

朱慈烺低头不敢说话,他知道父皇在怀疑自己把田守信留在山西的用意。

“王承恩~~”崇祯帝忽然看向旁边的王承恩:“拟旨,即刻查封张家口罪商在山西的全部产业。”

“遵旨。”

崇祯帝想了一下,又看了一眼朱慈烺,补充道:“既然东宫典玺就在山西,。那就令他主持办理吧。所查封的银两,全部送往河南巡抚衙门,充当赈灾银。也算是第一批次给商人们的银子,后续的银子,朝廷会陆续拨付。”

“是。”

王承恩躬身领命,急急去写圣旨。

朱慈烺微微苦笑,看来父皇还是舍不得直接给京惠商行银子,而是用了山西脏银这么一个中转,但山西脏银不会有太多,后续的银子,还是需要朝廷拨付。到时,肯定还需要一番口舌。

好消息是,父皇默认了米价,不再砍价了。另外,他留田守信在山西,原本只是想监督山西官员,免得有人上下其手,从中墨了晋商的财产,但毕竟没有正式的名分,行事必然会有诸多的不便,现在有了这道圣旨,田守信可以光明正大的查抄八大晋商的产业了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上一章|返回目录|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