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亭书阁 > 穿越小说 > 逆势屠龙 > 第665章
崇祯十一年,时任宣大总督的卢象升曾经就此事上过一份奏疏,言明利弊,而崇祯帝接受了卢象升的建议,同意与建虏操纵的蒙古部进行合法贸易,先求稳定宣府边防,再设法离间满蒙关系。同时也能从张家口贸易中获取急需的战马。

而建虏则想要从互市获取需要的粮食和盐铁,所以崇祯九年之后,建虏再没有攻击过宣府和大同,以求保证贸易的继续。

就这样,双方各怀鬼胎,张家口贸易得以存在,即使是在松锦之战最激烈的时候,张家口贸易都没有停止,松锦之战结束之后,张家口贸易更是一如往常,丝毫都没有凝滞。

张家口贸易保证了宣大的稳定,但却丝毫不影响建虏从关外和蓟镇向大明发起攻击,明朝君臣曾有过的一些宏图远略,比如离间满蒙关系什么的,几乎全部落空。

并非没有朝臣反对,但出于种种考虑,加上晋商集团的游说,大明朝廷最后还是默许了张家口贸易的存在。

第二个问题,张家口走私粮食硫磺和硝石之害,朝廷知道吗?

应该说,朝廷是不知道的,或者说,不知道有这么严重。

在设立马市之初,朝廷就制定了极其严格的检查制度,所有交易的物资都要经过层层检查,确保没有禁品,才可以和蒙古人交易。但有违反,都是杀头的大罪。

只不过制度设计的再严密,在架不住人心的贪婪,到现在为止,张家口大部分的检查制度,都形同虚设,只要给银子,官员和士卒们才不管你车上装的是什么呢,给银子就放行。

朱慈烺越看越心痛,崇祯十一年,卢象升做宣大总督时,还能令行禁止,对走私有相当遏制,但现在却已经完全崩坏了,这其中,有两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,一个是时任宣府巡抚的李鉴。另一个则是宣大总督江禹绪。

晋商能在张家口为所欲为,自成一体,没有官员的保护是不可能的,而宣大总督江禹绪从七品的口北道(张家口)分巡道,宣府巡抚,一路做到宣大总督,对宣大事务极为熟稔,和晋商关系良好,崇祯十四年,周延儒起复为相,作为周延儒门生的江禹绪被第一批提拔。从宣府巡抚直接擢升为宣大总督。

吏科给事中章正宸极力反对,以为江禹绪初为巡抚,尚未有政绩,不宜再提拔为总督,但反对无效,章正宸也因此得罪了周延儒,被谪戍均州。

历史上,周延儒在十五年倒台后,江禹绪被顺理成章的撤职。

而宣府巡抚李鉴为四川安县人,崇祯元年进士,崇祯十五年时巡抚宣府,十十七年初被罢职,之前的经历,史书记载不详,但非常明确的一点是,崇祯十七年,被罢职的李鉴还没有来得及离开宣府,李自成的大兵就到了,宣府太监杜勋和总兵开门迎贼,巡抚朱之冯自缢殉国,李鉴则被闯军拷拿钱财,等到李自成兵败山海关,他聚众杀了大顺宣府守将,投降建虏,做了清朝的官。

历史上,这两人都是贰臣。

江禹绪后来还做了建虏的湖广总督,任上坚决执行建虏的剃发政策,杀人无数。

关于这两个人传言,萧汉俊听到不少,但没有证据,所以都写在了第二个信札之上。

李鉴的传言较少,大部分都是江禹绪的。

看来江禹绪真不是什么好官。

此外还有两人也应该为张家口的糜烂负责,那就是口北道(张家口)分巡道程绍孔和张家口抚夷都司甄祥。

作为直接管辖张家口的官员,一文一武,他两人应该比总督和巡抚更清楚张家口的情况,但却毫无作为。

看完这两个信札,朱慈烺意志更加坚定,张家口之弊,非清除不可。

“殿下,张家口范家,王家,最近这两天会有商队要出关,前往草原和蒙古人进行大宗交易。现在他们的商队就停在来远堡。”萧汉俊道。

“那正好。”朱慈烺声音平静,眼睛里的怒火却是藏不住:“人赃俱获,一举拿下!”

凌晨寅时(四点),太子朱慈烺统两千骑兵,四千步兵,向张家口扑去。

天放亮时,大军到达葛峪堡附近,下午时分到羊房堡,到这里,距离张家口已经不过七十多里了,朱慈烺令大军原地休息,等众军吃饱喝足,又休息了一个时辰后,朱慈烺召集三千营贺珍,武襄左卫宗俊泰,刘肇基,马德仁和杨轩,向他们说明此次野训的真正目的。

————

感谢“面瘫侠”,感谢“次度、铁血名工、lightgbm”的打赏,谢谢。

“本宫收到密报,有不法商人正在张家口堡和建虏奸细进行大规模的不法交易,出卖我大明的军国情报,”朱慈烺冷冷环视众将:“情况紧急,大军立刻向张家口进发,最晚于丑时(凌晨两点)包围张家口,切断奸细退往口外的道路!”

众将听得心惊,抱拳答应:“是!”

接着,朱慈烺分派任务。

贺珍率三千营的骑兵,切断张家口通往外界的各条通道,断绝消息,不管口内口外,不许有任何一人走出张家口。同时也不允许有任何人靠近。

刘肇基带杨轩包围并接管张家口的防务,张家口糜烂成这样,当地驻军必然参与其中,为防他们向晋商通风报信,甚至是故意捣乱,接收防务是必须的。

马德仁带兵包围张家口北面的来远堡和晋商们的几处秘密仓库,同样是接管防务,看守原先的官员。

武襄左卫跟在太子身边,随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。

最后,朱慈烺肃然道:“事关重大,敢有阻挠或者反抗者,不管是官是民,一律以通敌罪论处,格杀勿论!”

“遵令!”众将答应。

朱慈烺将刚刚写好的一份简易奏疏交给佟定方:“立刻派人快马送往京师!”

“是。”

……

张家口堡东西长四百余步,南北宽两百步,有院落五百处。分南北两门,比内地的某些市镇也大不了多少,但因为贸易繁荣,很多小商家挤不进堡里,便依附城郭建屋而居,形成了城厢。渐渐地,城厢反倒是比张家口堡的规模更大了,交易的地点,大部分也都挪到了堡外,不过那些大商家或者是有钱人,比如著名的八大皇商,他们的商号和住家,都还是在堡里的。

时间是下午,正是一天之中交易最繁忙的时候,张家口堡外的城厢里,人头攒动,交易喊价之声不绝于耳。在这里摆摊设点的大部分都是山西、河北等地的商人,近水楼台先得月,因为离得近,又能吃苦,和蒙古人交易的主体,历来都是这两个地方的商人。

所贩卖的商品基本都是丝绸、布匹、瓷器、手工艺品、还有佛像、书籍之类。

至于比较敏感的商品,比如铁器,粮食,在市面上你是看不到的。硫磺和硝石就更是不用想了。

因为贸易对象是蒙古部落,所以大明并没有完全杜绝这铁器和粮食的交易,不过数量限制极其严格。只有在官府注册的几个商号可以经营。在这摆摊的小商人,是无权出售这两项物资的。不过这并不表示他们不会出售,只要蒙古人出价合适,铁器和粮食都是可以商量的。

除了汉人商人,蒙古商人也在张家口常驻。在张家口的城厢之外,长期扎有几十顶的蒙古包,住在里面的蒙古商人和城内的百姓,以及山西河北,甚至是南方来的行商进行互市,出售马匹、皮毛等草原特产,换回他们日常所必须的盐巴、茶叶和布匹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上一章|返回目录|下一章